盐阜大地上以烈士命名的村镇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奋进者厚重的革命记忆与蓬勃的发展活力在这里交相辉映通弘网
阜宁县沟墩镇郑飞村,正是以革命烈士郑飞的名字命名的村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郑飞村,追寻烈士的战斗足迹,感受广大干群传承红色精神、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风貌。
【战火魂】碧血丹心铸就不朽丰碑
1941年,郑飞参加革命,在“抗大”短期学习后,于1942年到射阳三区担任区队长,1943年调任海南乡乡长。在此期间,他积极带领区队和地方民兵开展反“扫荡”、反“伪化”斗争。他作战时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屡获上级表扬。
展开剩余77%1943年4月28日下午,日伪军前往串场河东的南陈庄“扫荡”。海南乡民兵中队兵分三路迎敌:一路在南陈庄以南设伏,一路在北侧伺机出击,郑飞则带领杨以坤、陈德苞、陈文明等9人,于南陈庄以东正面阻击。
日伪军遭到突然打击后组织反扑,陈文明、杨以坤中弹牺牲,郑飞与其他民兵且战且退。而后,陈德苞又负重伤,郑飞回身掩护,就在这时,突然射来一颗子弹,郑飞中弹倒下。
南北两路民兵听到枪声后通弘网,迅速配合夹击,敌人不敢久战,向沟墩据点方向溃逃。
郑飞身负重伤后,射阳三区区委迅速请来医生进行抢救。最终,他因伤势过重,于第二天凌晨光荣牺牲,年仅28岁。
郑飞牺牲后,区委在吴墩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沉痛悼念为打击日伪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而光荣牺牲的郑飞等三位烈士,并决定将郑飞任职的海南乡改名为“郑飞乡”,将郑飞最后一次作战的南陈庄改名为“兴郑村”。
【振兴图】产业兴旺织就乡村新景
郑飞村村部旁,数亩蟹塘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养殖户王开高划着载满水草的小船缓缓而行,荡起阵阵涟漪。
八月,螃蟹养殖进入关键阶段。“现在,螃蟹生长迅速,对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养殖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决定螃蟹的品质与产量。”王开高说。
“水温、光照条件适宜,水草生长速度加快,也容易出现老化、腐烂现象,要加强巡查,及时清理漂浮、腐烂的水草,防止其污染水质。”王开高介绍,对于生长过密的水草,需要进行适度疏割,增强水体的流通和光照,避免因水草死亡引发病菌滋生,威胁螃蟹健康。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郑飞村以稻麦种植为主,同时,大力发展稻虾种养和绿化苗木栽植等特色产业,走出一条农业增产、村民增收的乡村致富路。2024年,郑飞村流转土地2330亩用于稻麦种植,流转土地760亩发展稻虾种养项目,水产养殖面积达1260亩。
近年来,郑飞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引进推广新品种,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帮助群众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技术。“主要养殖南美白对虾、螃蟹、小龙虾等水产品,每年为村民带来400余万元土地流转收入,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郑飞村党总支书记宗长伟说。
【青春志】返乡创业激活田野动能
“农村和农业天地广阔,我想让家乡的田野更有活力。”2006年,从事建材装修行业的戴军下定决心返乡创业,回到郑飞村,开办生猪养殖场,2016年,又创办阜宁县泽熙农机专业合作社。
“我们坚持立足本村、服务社员、辐射周边,主要提供机械作业、稻麦种植、粮食烘干、作物收割等方面服务。”戴军介绍,合作社现有粮食烘干机8组、收割机3台、打水泵4台、大中型拖拉机4台、高速插秧机3台、抛肥机2台,以及秸秆还田机、开墒机和高效植保机等农机具。
“合作社现流转土地1900亩,已建成粮食烘干设备车间4200平方米,年烘干能力10000吨,机库房、农机具配件仓库、机械用油库、机械维修车间1000平方米,已形成集粮食种植、收割、烘干、仓储、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经营模式。”戴军说。
今年,合作社对原有烘干线进行改造升级,新设备烘干速度快、热惯性小、效率高。“秋收时候,可有效辐射本村和周边地区农户,及时提供粮食烘干服务。”戴军介绍,烘干后的粮食可直接仓储,或通过自有渠道销往上海、苏南等地区粮食市场。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弘网,对于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戴军表示,合作社计划新上大米加工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帮助种粮大户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品牌,积极助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发布于:江苏省融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